我历来主张不蹭热点,但不蹭热点不代表不关注热点,相反,对于全民聚焦的热点事件我们更要热切关注。因为热点往往是矛盾最突出、情况最复杂、案例最典型的事件,特别是足够爆炸性的热点,是我们分析问题的良好佐料。任何事情的爆发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源于一个积累的过程,都存在长期固有的矛盾,都具有不断激化的趋势,而恰好此刻又有一个引爆点,它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稀松平常,但在恰当时机却可以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
这里,我们不谈“躺平”细节,毕竟细究起来还是要花费很大篇幅。比如“躺平”一词应该怎样定义,“躺平”的人群是哪些人,怎么鉴别真“躺平”和伪“躺平”,真“躺平”的人又有多少,“躺平”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又都是谁,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躺平”以及“躺平”的人,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都还有待深入分析。因此,本着不随意带节奏的原则,暂且避而不谈。
实际上,在“躺平”一词之前,近年来互联网曾经出现多个网络热词,如后浪、工具人、打工人、小镇做题家、内卷,抛开这些网络热词的细节,我感到这些热词的出现标志着我们的社会逐渐进入到真正的全民互联网时代,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关于全民互联网,百度百科定义它是“一个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以不同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全民即时分享”。坦率讲,百度百科的定义略显专业而不易解读,在我看来全民互联网需要满足两个重要条件:即全民覆盖和深度参与,全民覆盖容易理解,即网民人数足够多、规模足够大、普及足够广;深度参与则指的是网民在互联网平台要积极互动、要敢于发声表态,要当主人翁,而非仅做观众。
全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软件APP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的推广普及,为全民互联网提供硬件支撑,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B站等app则用技术优势降低了操作使用难度和内容输出门槛,比如普通人也可以快速制作具有一定水准的精美视频来分享自己的生活。
回过头看,全民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互联网主要用户是社会精英,他们是高雅的,是阳春白雪,具有典型的小资情调,他们常常号称年薪百万,他们普遍显得光鲜亮丽,他们大多似乎财务自由,此时网上也常有争论,不过往往是理论之争、学术之争。全民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大量草根民众涌入,并开始发声、分享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圈子,此时互联网逐渐下里巴人和多元化。草根民众的不断加入,逐渐扯下很多互联网土著网民的遮羞布,同时也帮助他们开始正视自己,不用再装什么年薪百万,不用再演什么富豪总裁,不用再谈什么财富自由,而普通务工者、底层劳动者的生活也终于拨开互联网上高逼格的迷雾,逐渐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于是开始有了小镇做题家,打工人也多起来了,有人回怼前浪,有人驳斥“996福报”,有人“躺平”反击。他们的参与让互联网更加真实,使当今社会的冷暖百态以更多的形式在网络快速流转,与此同时,网上的争论也就多了些阶级的味道。
全民互联网时代是一代互联网人的梦想,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当前底层大众快速涌入互联网,并开始发声表态,无形中对互联网早期用户构成了一种挑战。对于他们,纵使有人鄙视,但却无法拒绝。因为正是他们的参与,互联网才更加完整。他们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互联网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也在以他们的方式影响着互联网。比如,在他们的参与支持下,拼多多、快手等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并正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渗透到大城市。有多少都市丽人现在不得不放下固执与偏见,开始使用拼多多购买商品,并心中暗爽,说着真香。
必须承认,随着全民互联网时代下的草根文化逐渐壮大,它对以前的精英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和对抗。底层劳动者通过分享生活和发声表态,既展现着他们的独特世界,也表达着他们的希望诉求。对于这些,精英阶层不应该鄙视,更不能无视,而要努力承担起历史和社会责任,接纳和包容草根文化,帮助草根大众拥抱互联网生活,及时回应解决他们的诉求,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
全民互联网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逐渐多元化,互联网上的声音也将更加多样,毫无疑问,后面还会有更多类似“躺平”的热议。其实,每一次热议都将是互联网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我们应该庆幸这种争议的存在,应该珍惜当下不同的声音,勇于发声,敢于表态。毕竟,如果以后哪天网络上不再有不同的声音、不再有激烈的争议,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