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丰盈过一生——夜读《杨绛传》随笔
发布日期:2023-01-12 09:26:53
来源
: 秘书处
作者
:刘畅
浏览量
:3854
刘畅
秘书处
发布日期:2023-01-12 09:26:53
3854
夜读《杨绛传》,简短的文字却散发着无限魅力,窗外夜色渐深,合上书本,来不及困倦,杨绛先生一生的人情世态、冷暖情长如水一般在心间漫延。最想拥有的是她的心态和力量,愿经历种种之后,仍能有一颗豁达的心,不被外界影响,自由洒脱,永远追寻最好的自己。
一生一路,从容优雅,是内心的追求在召唤、牵引着先生。堪称“书虫”的她保持对读书的信仰,年少不负光阴美,考入振华女中,入东吴大学,后在燕京、清华借读,又在钱钟书的指点下补习外文系功课考进清华研究院潜心学业,举办婚礼后夫妻二人前往牛津大学深造,为了照顾丈夫,先生愿意洗手作羹汤,后又辗转到法国就读巴黎大学。国难当头,选择中断学业回国,先任振华女校分校校长,后创作话剧,抗日战争胜利后钱钟书的《围城》惊世。生活向前起起落落,先生从未停下脚步,笔耕不辍直到走到人生边上,看似温婉实则坚定地穿过百年隧道,在经历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后优雅退潮。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拔白旗”运动期间,先生遭受错误批判,被派下乡改造;文革期间再度遭受冲击,被“揪出”在外文所所内扫厕所。被剃“阴阳头”,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心烦意乱、垂头丧气的先生,乐观得找出几年前女儿剪下的两条大辫子,熬了一宿自制假发套,拼命忍受公交车上别人讥讽的目光,从此上下班全靠两条腿。这个画面使我不由想起同期创作背景下的《人生海海》,被时代裹挟的上校,魔幻背后是无尽的耻辱和孤独。当风暴来临时,才知道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脆弱。人言可畏,是这个时期的特点,流言蜚语和冤屈总归是难免的,不管周遭如何,都是人生的锤炼,内心富饶强大才足以百毒不侵,独自走过人生的潮起潮落,依然淡定从容。时局动荡,先生的小妹、女婿、好友相继离世。被下放干校那年先生59岁,我仿佛感受到走的那天她看着女儿送她惶惶然的身影,心如刀绞。女儿在路口形单影只,送走远去的车后,独自坐在凌乱的房间。先生的心也被带走了,如此真切,一字一泪,我听到声声哀泣,却无能为力。先生的一生,不是没有经历苦难,她的信仰是等待,等待黎明的太阳冉冉升起,温暖过往的凄凉,慰藉生命的寒冷,还人生一份尊严。晚年,先生已双鬓斑白,形销骨立,几经颠簸一家三口终于团聚在一狭小房间共同生活,先生满怀感恩得守护着她的小世界。钱钟书病重,女儿住院,已经八十多岁的先生,悉心照顾丈夫和女儿,温暖了每一寸光阴。女儿先于爸爸去世,先生又伴着丈夫直到生命的尽头。面对一切变故,先生都不再慌措、悲绝,而是坦然以对,那隐忍在内的铿锵意志始终不渝,托着她生命的底色,从灵魂中渗透出来,引人注目。后先生一人度过近二十年的岁月,期间,她依然笔耕不辍,整理《钱钟书手稿集》,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绵长深情的《我们仨》,哪怕已至暮年,仍和光阴赛跑,不断著书立说,把毕生人生智慧集结成《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留给世人。无论生活怎样艰难、人生如何跌宕,先生都能担负,从容淡定地为世间留下精神的清芬。“岁月的风华里,心不能是招摇的枝丫,而应是静默的根系,深埋于地下,不为尘世所动,只求简单丰盈”。